品味端午、传承文明
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端午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。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,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;也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。总的来说,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"飞龙在天"吉日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,注入夏季时令"祛病防疫"风尚;把端午视为"恶月恶日"起于北方中原,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。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,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。2006年5月,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自2008年起,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。2009年9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,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。
从古至今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食粽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团聚的象征,还寓意着“求子”表示人丁兴旺之意......而它的主要习俗还有赛龙舟、祭龙、采草药、挂艾菖、打午时水、洗草药水、拜神祭祖、浸龙舟水、食粽、放纸龙、放纸鸢、拴五色丝线、佩香囊等等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、祈福、攘灾等形式展开,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、辟邪除灾的愿望。张榘的《念奴娇.重午次丁广文韵》中提到:“赢得儿童,红丝缠臂,佳话年年说。龙舟争渡,搴旗捶鼓骄劣。”对此,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认知,又使我们多了一层见解,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,这使我们对先贤存着深深的敬仰之情!
